logo
Navigation
Views: 1807 | Replies:0
中国家长挣扎于“学而思”,北美的家长在干嘛?
By 辛上邪  
OP 05/19/2017

想要培养好孩子的家长,谁都少操不了心,只是操心的方面可能不同而已。

成都“学而思”的停业改造引起教育圈的震动。从相关报道中可知,该组织对“奥数”在中国的不得不泛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
众多家长、老师在谴责“学而思”、课外补习时,再次声讨应试教育、高考制度,对于如何培养孩子、教育的实质是什么感到更加迷茫。

课外班成了“北上广”,让大家爱恨交加。移民、留学又成了解决中国教育的备选项。有的家长咨询,为何北美的孩子都是玩着长大的,还能轻松上大学、成精英?

其实这是对教育和北美教育的误解。教育在哪里都不容易。

01.没有升学压力,可有没完没了的课外班

北美的基础教育是从学前班到12年级高中毕业,中间的各段升学都是无缝对接,不需要考试。一般来说,是按照住址划分学校。如果想去不属于片区的学校上学,要向教育局递交申请。在目标学校有空位的情况下,跨区入读不会被无故拒绝。如果申请人数多、超过了学校的空位,优先考虑在校生的兄弟姐妹(为了方便家长一起接送),然后按照先到先得的录取方法。北美社会缺乏送礼、请客的人情往来的风气,对公务人员监督严格,因此,在学生择校(及其他各种公共事务处理)时,绝不需要贿赂、跑关系。

以邻居一对小姐妹的课外班情况略作说明。姐姐6年级,妹妹4年级,爸爸经常出差,接送孩子的任务由妈妈独自承担。姐姐所在的中学离家10公里,周二和周四是7点出发去学校参加乐队(免费的乐器学习、排练),另外三天8点离家。妹妹原本在家附近上小学,走路10分钟,但她喜欢私校,去年被送去私校。私校很远,有付费的校车接送,每天早晨7点钟要去离家不远的站点等校车。

两个孩子的课外班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愿望、喜好报的,家长只负责付费、接送,不会强迫去或者不去。姐姐每周上中文两小时、打鼓半小时、英文一小时、数学两小时、羽毛球两小时、画画一个半小时、篮球两次两小时、骑马一小时、国际象棋四个小时。妹妹每周上中文两小时、打鼓一小时、钢琴半小时、小提琴半小时、合唱团一个小时、画画一个半小时、篮球两次两个小时、童子军两小时。童子军的活动比较多,除了每周固定活动,还有额外的户外拉练、周末有露营、捡垃圾、募捐等。露营的地点常在几十公里之外,家长要送去,第二或者第三天再去接回来。每天放学后,娘仨就像陀螺转起来,忙并快乐着,而她们这样的课外班频率属于正常水准。

和东方观念不同的是,西方的教育重视孩子的体会。选课外班时,家长会有些建议,关键是要看孩子是否喜欢。家长绝不会为了“补短板”给孩子报名课外班,他们花钱、花时间是为了让孩子“有乐趣”(have fun)、“享受快乐”(enjoy)。孩子也是根据自己的愿望、体验来上课外班,所以这些课外班是名副其实的“兴趣班”。

但并非说,上兴趣班的孩子在这个方面就很突出。由于没有成人的催逼、批评、根据成绩好坏的势力的评判,孩子们不会在“成绩”不好时有压力;老师、教练、家长给予的评语都是“不错”“棒极了”,对于需要改进之处,会接着说“如果你能….就更好了”,孩子们的自尊心、自信心得到充分地呵护。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,体育方面是比赛训练相结合,音乐教学离不开汇报演出,绘画课会定期拿作品回来,孩子能随时看到自己的成果和进步。随着不同年龄,课外班的内容也循序渐进。比如球类,不同年龄段的规则不同,等到了一定年龄(如12岁),参加比赛时的规则就大致与正式比赛规则相同了。在这样轻松的气氛中,很多孩子对自己是否“擅长”并不在意。

02.课外班的背后,有申请大学加分的诱惑,还有家长无坚不摧的支持

孩子们丰富的课外活动,意味着家长时间和金钱的投入。北美的学校一般下午两三点就放学了。由于规定12岁以下的孩子不能单独在家,所以家长们必须把孩子们安排妥当。除了个别孩子送去晚托班,大多数孩子会回家,或者去上课外班。到了假期,孩子们更是不会闲着,或者跟着家长旅行,或者参加各种假期课外班(camp),时间安排不比上学松快。安排接送孩子们上课外班的时间表对很多父母来说都是个系统工程,需要颇费心思才能制订出来合理的计划。

尽管很多课外班都是非盈利的,费用不算高,但孩子们参加的往往不止一个课外班。有的孩子仅乐器就学两三种,体育运动的更不会一种。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,课外班的费用绝对不菲。有些活动中(比如冰球),孩子想打得好,常常要花钱请私教额外训练,费用就更可观了。平均来说,孩子的课外班的费用肯定比日常生活(饮食、汽油、水电通讯)花得多,一个孩子一年在课外班方面花费5千到1万元是常态。至于冰球这类活动,则属于“贵族”消费。如果要参加比较正规的冰球活动,每年单冰球方面花费1万块不算新鲜——而家庭年收入在6万块就算加拿大的中产家,超过10万已经可以属于富人群体了。外出旅行花费就更多了,家庭收入的10%-20%作为旅行开支很普遍。

金钱之外,是家长接送的劳顿。除了课外班衔接之间的匆忙赶场,经常有些较为长途的奔波,比如开车单程跑一个小时送孩子去隔壁的隔壁城市参加比赛。另一个邻居家里三个孩子,每周三的时候孩子课程最多,他在那一天里接送孩子往返的车程能达近百公里。到了学期结束前,很多“锦标赛”“汇报演出”安排得频繁,有的活动还要家长必须去参加义工。熟悉的家长之间喜欢“拼车”,以提高接送效率。

民间非盈利性的体育课外班更是离不开家长的支持。从总部的委员会、会计、秘书等到各队的正副教练,都是义工家长担任。担任教练的家长,还要准备具体的训练方案。安排比赛出场顺序时,要公平公正,无论队员水平如何,都要给予等同的机会,因此教练们很注意强弱搭配,颇费心思。

如此花钱费力地培养孩子,并非没有丝毫的目的性。在提交大学申请时,学生往往会将自己从小到大参加过的课外班及取得的成绩写上。有多大用处呢?没人能给答案。但如果这方面是一张白纸也很不妥当。至少,学生在申请陈述中需要描述自己,描述就离不开事例。如果从未参加过任何活动或都没有坚持下来,一定会乏善可陈。

此外,对于表现特别优异的孩子,完全有可能凭借某项特长获得大学(包括藤校)的青睐,甚至是不低的奖学金——这也是对一些家长和学生的诱惑。几周前,一位朋友自豪地转发了他侄子收到的哈佛大学的“邀请函”。他侄子今年11年级,身高190厘米,从初中开始就是所在中学的艇队队员,表现不俗。“邀请函”上写明,哈佛对他优异的划艇成绩一直很关注,希望他能申请哈佛大学并成为哈佛划艇队的一员。同时也注明,申请时需要他将下一年的学习成绩和划艇成绩一起附上。言外之意非常清楚,不仅要过去的成绩好,而且要今后的成绩也好才行。

另一位朋友的孩子多年参加游泳队,11年级时因功课忙而退出。那些坚持到12年级仍参加比赛并获奖的队友都拿到了美国大学的邀请函。他虽然因为提前退出没有因此加分,但是多年的游泳比赛经历以及大学时参加的铁人三项赛,在他从法学院毕业申请进入律所时为他简历增色不少。其中一家律所面试时,三位面试官中两位参加过铁人三项,一位中学时也是游泳队员。那场面试根本没有谈业务问题,面试官们都在和他回顾“光辉历程”。不是面试官谈话跑题,而是他们看中在比赛、训练时的坚持和奋斗,尤其铁人三项赛,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、组织能力、协调性,他们是通过畅谈来观察、体会求职者的各项素质。

当然,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,兴趣班就是兴趣班,是对自身素质的培养、爱好的满足,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,长大了也能随时感受到快乐。

03.为上大学读懂课本,也要上补习班

虽然参加的学生少,北美却也有功课补习班,比如英文等语言类的和数理化班。这类课外班也分两类,一类是补课型,一类是兴趣型。北美学校中考试很少,功课成绩按照平时表现、作业、考试混合取分,因此一般学生不会去额外补课。可是,如果是小留学生、移民的孩子,为了在短期内赶上功课(尤其是英语),就会有补课需求。俗称美国高考的SAT成绩也水涨船高,有些学生备考时也会补课。近年来,随着留学、移民人数的猛增,功课补习班也多起来了,价格不低。比如温哥华地区英文补习一对一的价格目前约为每小时40-50加币,而SAT补习一对一的价格动辄是每小时100加币,老师比较稀缺。北美数理化要求比国内简单,除了极个别确实听不懂、连平均分都担心不及格的学生,很少有人专门去补习数理化。

但是,北美的高校数学教师中“流行”给孩子组织“数学圈”的活动。这是一项起源于俄罗斯的数学补习活动。不同于奥数以竞争、追求极限技巧为目的,数学圈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孩子们学好数学。它认为,孩子们学数学时,都应该“知其然,知其所以然”,体会到数学的趣味,这样才能学好数学。同时,它也帮助在职老师继续深造、不断完善老师们的教学方式和内容。上世纪90年代,数学圈的理念逐渐被美国接纳,继斯坦福、哈佛等各知名院校率先开办数学圈活动之后,如今已有210个城市、地区面向当地中小学生和老师开办了数学圈。加拿大紧随其后。如温哥华地区的数学圈活动已经进行了十多年。

除了满足兴趣之外,数学圈活动其实还有一项重要的作用,就是培养学生们的钻研精神和足够的理解力,以便入读大学后能读懂数学课本。听起来像个笑话,实则反映了北美基础教育的软肋。一方面,学生们从小被夸奖长大,无论做不做、做得好坏,都很少听到批评、否定,更遑论被逼迫去啃硬骨头了。因此,一些孩子钻研精神不够,对于难题不愿意去自找麻烦,得过且过。另一方面,从数学方面而言,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间隔太大,致使有些学生入读理工科大学后,对课本的理解都感到困难。因此,在中学阶段适当参加一些类似于此的提高班,对大学学习有帮助。

对学生来说,真正的挑战是从读大学开始。有些好大学第一年的退学率(包括调换专业)达30%。即使大一幸存下来,是否能每学期都不挂科也是一场硬仗。老师授课提纲挈领,或只讲自己喜欢讲的,大量的学习靠学生课外阅读、写报告,考试也离不开当场阅读和报告分析。因此,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学生必备能力。而这两种能力亦非能短期培养出来,靠的是基础教育中十多年的日积月累。


倘若一位家长认为读课外书是浪费时间,只让孩子学“有用的”“感兴趣的”,忽略了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,即使孩子申请上了好大学,没有强悍的阅读能力,也难以通关。真是步步惊心啊。

无论在中国还是北美,在教育培养孩子方面,哪边的家长都少不了操心花钱、吃苦受累。中国孩子为提高分数努力,北美孩子为增加兴趣拼搏;中国孩子为考上大学废寝忘食,北美孩子为大学毕业挑灯夜战。中国父母为孩子上“学而思”付出大量金钱时间,北美的父母为孩子们的兴趣班可能花费等量的金钱时间。抛开学习、兴趣之外,扩大到社交层面,中国家长可能担心孩子陷入网瘾、被学校霸凌欺负;北美家长则要严防孩子吸毒、不要跟着黑帮混,还要小心男女生交往的未婚先孕问题。一句话,想要培养好孩子的家长,谁都少操不了心,只是操心的方面可能不同而已。

0 0
 Share with WeChat
Open your WeChat,Scan QR Code,and then click the share button in the top right corner of your screen.